> 文章列表 > sql 报错注入

sql 报错注入

sql 报错注入

介绍SQL注入攻击及其形式

SQL注入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利用应用程序对输入数据的处理不足,将前端表单提交的数据修改后,构造出恶意的查询语句,实现对后台数据库的非法操作。

SQL注入的形式包括报错注入、联合查询注入、盲注注入等,其中,报错注入是指攻击者通过注入一些错误语法,使得数据库忘记了原本的查询语句,从而运行了新的恶意查询语句。

详细介绍报错注入漏洞及其原理

报错注入利用了SQL中的异常处理机制。数据库在执行恶意语句时,如果发生了语法错误,并且没有被适当的捕获和处理,就会显示一些错误代码、错误信息。攻击者就可以根据显示的错误信息来定位数据库类型、版本、表名、列名等信息,从而达到获取敏感数据的目的。

攻击者通常会在输入框中进行注入,将攻击语句嵌入原有的查询语句中,比如针对以下查询语句:

SELECT * FROM user WHERE name='xxx' AND pwd='yyy'

攻击者可以通过将输入框中的'yyy'替换成'yyy' OR 1=1 #,构造出以下恶意查询语句:

SELECT * FROM user WHERE name='xxx' AND pwd='yyy' OR 1=1 #'

由于#后面的语句不会被执行,所以攻击者可以忽略它。

当数据库执行恶意查询语句时,如果参数不完整,就会返回错误信息。

漏洞危害与漏洞防范

如果程序员没有采用特定的输入检查方法,用户输入恶意代码就可以成功执行,一旦发生漏洞,其危害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泄露、篡改数据、修改权限、甚至支配服务器等。

为防止SQL注入攻击,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

  1. 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合法性检查,过滤掉非法字符,比如单引号、分号等
  2. 使用参数化查询语句,预制参数类型和值,杜绝用户输入的恶意代码执行
  3. 最小权限原则,控制数据库用户的访问权限,确保用户拥有最小的访问数据库的权限

常见攻击方法及案例分析

攻击者可以利用漏洞进行很多种不同形式的攻击,详见下文:

  1. 信息泄露
    使用报错注入可以泄漏数据库信息,比如表名、列名、字符串等,从而进一步攻击。
  2. 重置管理员密码
    通过操作数据库语句,将管理员密码重置为可知的文本,达到入侵服务器的目的。
  3. 拒绝服务攻击
    如果攻击者构造了一些非常复杂的查询语句,如果本身的服务器性能不太强,可能会导致服务器负载并降低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。

结论

SQL注入是一种常见的攻击方式,攻击者利用漏洞进行一系列操作,危害极大。在防范这种情况时,最关键的是程序员及时发现并修补漏洞,以及采用合适的防范措施。